我们继续描写从所有资料中搜寻到我所知道的林徽因与梁思成……
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由于受到了法国建筑设计大师“保罗——克瑞”的熏陶,所以这里的教育理念是以巴黎古典主义教育以基本功训练严格著称。
所以古典建筑绘画技巧就是当年的学生们必须反复研习的内容。
(相关资料图)
现任美国马里兰摩根州大城市规划助理教授,曾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担任规划讲师的黄振翔是这样说的:
画渲染画时一次水彩渲染无法完成,必须得重复渲染到几十次才能达到学习计划要求才能让你的学业更加优秀。
这就使当时的学生们的生活很紧张,各个学习科目的课业负担非常繁重。
当查阅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们档案中发现学生们所完成的课业。
那时候的学生们可以安排计划,每个星期上课的时间就有将近40个小时。
如果再结合建筑系学生们课外的大量绘画练习,这样他们每周学业的时间总计将近60多个小时,学习氛围非常紧张。
他们的教学方式是重复学习,而且是反反复复的练习,教授们不断的留给学生们各种课业,有的时候会要求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完成一些建筑设计作业。
对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这种学习压力,无奈的梁思成写信给父亲抱怨;
这样的每天终日伏案绘图,恐怕自己以后会成为一个只知道归途的工匠!
在大洋的这一边的祖国,梁启超是这样对自己的儿子梁思成答复的:
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功夫,生怕变成画匠,你有了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在发生进步的特征,我看见你来信的抱怨倒是喜欢极了。
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还是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现。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的这点精神。
我们在宾州大学档案馆林徽因的档案中发现了一张卡片:
助教,却能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生的助理教员,这就证明了林徽因学习是很优秀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档案馆的负责人“威廉-惠特克”介绍了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的学习经历:
那时候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所以尽管她几乎选修了所有建筑系学生的专业课程,很辛苦的。
但是林徽因最后是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系毕业的,但实际上在林徽因的脑子里接受了成为一名建筑师的训练。
很显然,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招收女生的规定所以当时并没有阻止这位中国姑娘“林徽因”学习建筑的梦想。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档案馆林徽因的文件夹中,还珍藏着一份1926年美国当地《蒙大拿报》对林徽因的一篇访问,这位来自于中国的女孩林徽因告诉记者:
“等我回到中国,我要带回什么是东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
令人沮丧的是,在所谓的和世界接轨的口号下我们自己国家独特的原创艺术正在被践踏,我们的尊严遭受的挑战。
应该有一场运动,去向中国人展示西方人在艺术,文学,音乐戏剧上的成就,让我们中国人了解世界。
但是,绝不是要以此去取代我们自己的东西。”
采访的最后,林徽因又说道;
在中国,一个女孩的价值最多体现在家庭中,对于这里的民主精神,我很崇敬。
看来林徽因对中国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束缚和中国妇女不解放的态度,已经持有不同的看法。
曾经有他们美国同学的回忆:在所有的中国留学生当中,大部分的中国学生都不苟言笑,只有两个人除外,他们就是;
Beniemin Chehe和Phyllis这就是陈植和林徽因。
说起陈植这位同学,是梁思成在清华学堂的同班同学,当年在清华学堂时就异常活跃,那时候的陈植就担任清华学堂青年协会会长,非常优秀。
但是这位陈植同学由于身材矮小,所以在清华同学毕业册的人物介绍专栏这样风趣儿的写着;陈植是青年不会长。
孩子们,我想许久没有写信给你们了,但是前几天寄去的照片,每张上都有一首词,也就如同给你们写信一般,今天我接到了大宝贝5月9日小宝贝5月3日的来信,我很高兴,那两位“不甚宝贝”的信也许明后天就会到吧。——梁启超
我们从梁启超的这封信中了解到,梁启超已经有4个孩子远在国外读书,时不时的在大洋彼岸的两端,洋溢着父爱的心,不断的飞到大洋的彼岸。
我们看到梁启超几乎在所有的信件中的结尾都要提到老BABY在这里就是指的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梁思礼。
因为他身边的几个大孩子都纷纷的留学在海外,这位小儿子梁思礼就成为了梁启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
后来梁启超的这位小儿子梁思礼,成为了我国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他也是梁启超家庭当中九个子女中的第三位院士。
关于梁思成与林徽因的足迹点滴我们还会继续追寻,本人非常希望与各位朋友们相互探讨并且深入交流。
每天更新一集。—————————————————————我是顶端号作者:晓居历史猜想,希望网友们能互相关注,相互探讨。关键词: